练声是歌唱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歌唱是建立在必须要以练声为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学习声乐的最终目的是要用我们自己的声音准确的塑造出歌曲的艺术形象,练声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学生正确的声音体系、培养他们良好的演唱习惯以及增强演唱情绪等积极地作用。另一方面,在发声训练的同时,情感的训练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就这个 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教师的教学目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对声乐演唱充满兴趣,他才有着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勤与思考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歌唱的技巧,也能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一)挖掘发声训练中的情感因素 歌唱学习中的发声训练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的各个发声腔体能够协调一致。但是,发声训练不单单是为了训练我们的歌唱技巧,它是随着学生歌唱技巧的不断提高,练声曲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增加。情感的培养与训练也就变的尤为重要了,就像每两年一次的青歌赛,每一位选手的歌唱技巧其实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之上的,其实,在这个时候他们比的就是看谁的文化水准高,看谁能准确的把握住作品真正要表达的情感。情感的增强与提高是每一个歌唱者所必须要具备的。虽然只是几条简单的发声练习曲,但是在练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情感的体会与把握,这样会使本来单调、枯燥、无内容的练习曲变得鲜活而生动,也可以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情感,这对以后作品的演绎也是很有帮助的。在发声练习的情感培养上,我们可以选用一些简单的歌曲作为发声训练的辅助内容,这就是要挖掘歌曲当中的一些情感因素。例如在练习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时,可以让学生去静静的体会那种莫斯科郊外夜晚的温馨场景,通过这样的练习,将歌曲和发声练习曲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进而也就提高了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演唱理解。 (二)发声训练中要做到轻松自然、消除紧张情绪 轻松自然的歌唱状态是每一位歌唱者应该有的必备条件。在发声训练中,声乐教师的专业性术语使用的不能太过复杂、太过深奥。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要要求过高,如果要求过高,就会使学生对声乐学习产生恐惧和厌倦的学习情绪。因此,作为学生应该:“把你的声音送到老师这里来,让我听到你的声音”。另外,教师在发声训练中要让学生具备一种方向感,有了一种正确的方向感,学生才有了学习的目标。在发声训练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有意思的小创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发声练习中练习了很多母音,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声乐技巧,更可以增强他们在歌唱中的情感培养,这样做也消除了学生在发声训练中潜在的恐惧感和紧张情绪,使得他们能更加放松的投入到积[论文网 lunwen.nangxue.com]极的歌唱中来,使得歌唱的声音更具表现力。 (三)利用发声训练表达歌曲情感 在歌唱学习的发声训练中,必须要有计划有感情的唱出一些发声练习曲。发声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练习曲的选用除了要适合学生本身外,选唱的练习曲最好能和教唱的歌曲结合起来。假如是一首活泼的歌曲,可以用轻巧灵活的练声曲去发声,假如是一首抒情曲,可以用甜美而流畅的练声曲去发声。也可以在声乐作品中,找到一句比较有代表性的乐句,作为练习曲让学生有感情的去试唱,从而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练声的同时体会到歌唱的感觉,也可以在唱歌的同时,避免练声时容易出现的问题。这样既能达到技巧的提高,又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发声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歌唱,没有声哪有乐?找到最美的声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乐。所以说,发声训练是一个枯燥、艰苦和长期的过程,而且伴随着学习声乐的全过程。发声训练时所掌握的歌唱方法和技巧,是为了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艺术形象以及歌曲所蕴含的意境。演唱者要想今后能在歌唱艺术上有所造诣,这就需要歌唱者必须加强多方面的学习,才能做到全方位的提高。因为歌唱的本身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整体运动,这种运动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另一方面,歌唱也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它与歌唱者的知识面以及个人的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说,在学习歌唱的同时,还必须要不断地加强和提高个人修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从而能更好的在歌曲演唱中塑造出一个个完整地、准确地艺术形象。 所以说,歌唱中的发声训练是灵活而多变的,千万不能机械的去练习。否则,在声音概念和情感的控制上也会出现错误的观念。只有将情感融入到声乐作品当中,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样才能更好的、更有效地找到歌唱时的松弛状态以及自然歌唱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61-478.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 .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6-48. [3]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49. [4]王效恭《教你学歌唱》[M] .山东:金盾出版社,2004,6-41. [5]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55-59. [6]邹本初《歌唱学》[M] .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0-83. 作者简介: 孙兴友,(1966.12—), 男,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声乐教学与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