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蒲松龄、《聊斋志异》及婴宁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 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婴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婴宁》的主人公,婴宁以其千姿百态、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笑感染了众多的读者,成为古典文学画廊中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对于婴宁的性格,评论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婴宁天真烂漫、娇痴可爱;有的认为她大智若愚,是隐于笑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人公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逗亦不复笑\"继而反笑为哭的巨大性格转变,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既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反映,又是道家\"撄而后成\"的人生哲理的通俗演绎,体现了作者儒道互补的人生态度。但在封建社会蒲松龄塑造这样敢爱敢笑,到“矢不复笑”甚而哭的女性形象性格的转变过程,无疑是对封建礼教、世俗观念的压抑和窒息的无情鞭挞。 二、婴宁性格转变的原因 婴宁是美的,但同时婴宁也是聪明的,而她的聪明更是表现为她的大智如愚。据专家考证主人公婴宁名字的来历,应出自《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宁也者”,所谓“撄宁”就是心神宁静,外界一切事物,人世间迎来送往,成功失败,都不能扰动其心,这是道教所追求的境界。而婴宁就是取“撄宁”之意。首先,婴宁的聪明表现在对待王子服的态度上。在初见王子服时明知王子服在看到自己时的表情就是一种爱慕的表现却还把手中的梅花仍在地上,这看似无意的举动其实是有意而为之的在向王子服传达自己对他也是有意的。而后来王子服向婴宁表达自己爱意的时候更是堪称大智若愚的典范,在王子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