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现当代文学 >

浅析《关雎》的艺术特色

分享到:
作者:林云。 TAGS:特色,艺术,浅析,关雎》,首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关雎》又是《诗经》的第一篇作品,可以说是开篇名义之作,其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虽然现在我们已无法确切考证作者这样编排是否有某种特殊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既然作者把《关雎》冠以三百篇诗歌之首,一定是对它非常重
视,该作品一定是具有鲜明代表性的佳作。别的不讲,单其艺术特色来讲,就对后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爱情主题的表现
     关于关雎的主题,历来人们的看法很多,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写的是周王有一个漂亮的妃子,而周王非常贪恋她的的美色,从此以后不理朝政,因而诗人借此诗讽刺周王朝要走下坡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赞美后妃之德的诗,写的是后妃在替周王挑选窈窕淑女;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描写的是一个青年,在河边看见一个漂亮女子之后,对姑娘的朝思暮想之情,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基于以上的各种说法,笔者认为第三种说法最为合理,即爱情诗说。同时这也是这首诗歌的一个珍贵之处。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本来就是人们的的一种生理本能,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然而在奴隶社会中,这种自由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天方夜谭,人们几乎没有这种自由,人们对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基本没有自主权。《关雎》这首诗却站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以一种新的主题,用一种新的观念来突破这一传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诗中描写一个小伙子,在河边看见一个美丽采荇菜的姑娘,她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引起了小伙子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接着诗文又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来反映小伙子苦于求婚不得,辗转反侧,寝食难安的情景,最后只能幻想有一天能和姑娘“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小伙子这种对于爱情的大胆表白和努力追去正是自己生理本能的自然流露,也是当时人们情感生活的一个缩影。还有一点《关雎》虽然在描写爱情,但始终也没有越轨,被后人评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是一首情诗,其爱情诗主题的确立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突破,也为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比兴手法的运用
    什么是比兴?简言之,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多数在诗歌的发端。比兴是《诗经》创作中最常用的手法,而《关雎》历来被看作是比兴手法运用的典范。
  首先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诗在开端就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以在小洲上雌雄雎鸠的鹤鸣来引出后面的两句话,借以表明男女关系之间的和谐。然后后面的几节也类似,第二、三节,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为开端,用荇菜流动不定,来引出追求这位姑娘的
[论文网 lunwen.nangxue.com]困难,最后的第四、五节,以“左右采之”“左右芼之”来引出幻想追求成功以后和这位姑娘“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另外一个方面,这首诗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兴中兼有比。如第一节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前一句话就是喻体,后一句话是本体,说前者实际上是在暗喻后者,是一种隐喻的手法。
  《关雎》这首诗中大量采用了比兴的手法,使得这首诗读起来更有内涵,言有尽而意无穷,更有了审美的意义和感染力,一直是后人模仿的佳作。
    三、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
    《关雎》这首诗全是四言,四句独立成章,使人读起来有很强的节奏感,与时同时文章中也采用了大量的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使整首诗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缓,在诗的意义表达和修辞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首诗中采用重章叠句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窈窕淑女”,这句话除在本诗第三节中没有出现外,在其他各节都有,作者反复歌咏“窈窕淑女”使我们时刻围绕在这首诗的主旋律,体会到青年追求姑娘时那美好的画面;另一处是“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作者这里虽然只变化了三个动词,但正是这三个动词的变化,使我们体会到了青年在追求姑娘过程中,心里细微的感情变化,从一开始感觉很难,然后感到希望的喜悦,到最后幻想和姑娘一起“钟鼓乐之”,很完整的向我们描述了青年心理的变化过程。
    还有《关雎》这首诗,还有大量的双声叠韵,采用双声叠韵既能增强音律美,又能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参差”是双声;\"窈窕”是叠韵;“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四、带有写实的倾向
        《关雎》这首诗是国风中的重要篇章,国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状况。
   《关雎》这首诗当然也不例外,《关雎》内容虽然简单,写一位年轻小伙追求爱慕的姑娘,但它却是非常的真实(除了后两节的想象之外),这首诗歌整篇是立足于社会现实,完全没有荒诞不羁的言论,逼真的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人物精神状态,向我们介绍了人们的劳动场景和人们婚姻爱情,如“窈窕淑女”写出了女子的气质,“参差荇菜”写出了女子劳动的场景。这种写实的手法,深深影响我国以后诗人的创作。
        由以上可以看出,《关雎》这首诗在创作主题,写作手法,以及写实传统上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在所难免,我们也不难理解其为什么居于《诗经》之首,受众人推崇!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周国林.《关雎》诗的艺术贡献[J].华夏文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