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集中在新材料的重要信息上,并积极的建立与已知信息之间的联系。 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尽管Jerrold在1985支持在适当的条件下,“先行组织者”能够对学习发挥积极的作用,并曾假设存在一个缺失成分可以促使其发生积极作用。但这个成分是什么,如何证实这个成分的促进作用,他没有象 本文作者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其次,从来没有人从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理论”的宏观角度来分析“先行组织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局限性,以及找出弥补这一局限性的方法。在分析了“先行组织者”的优点以及其局限性之后,作者接着分析了“元认知策略”的作用,恰恰可以弥补“先行组织者”的局限性。其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针对英语水平中等或者中等以下的学生,结合他们元认知策略使用能力的情况,考察元认知策略与“先行组织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中国大学生的外语教学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关于“先行组织者”和“元认知策略培训”的很多问题都还有待解决,笔者希望这篇论文能够促进中国英语作为第二外学的教学,并能对今后其他学者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参考文献: Ausubel, D. P. (1963).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New York: Grune and Stratton. 81-82 Ausubel, D. P. (1980). Schemata,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Advance Organizers: A Reply to Anderson, Spiro, and Anders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7, 400-404 Flavell, J. H. (1979).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906-911. Jerrolds, R. W. (1985). The Advance Organizer: Its Nature and Use. Reading, Thinking, and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71-87 Joyce, B. & Weil, M. (1992). Models of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81-194, 407-410 江晓红(1997)“意义学习理论与外语教学” 西江大学学报(1) 彭娟 (2003) “从奥苏贝尔到罗杰斯――论意义学习及其教育启示”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4)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906-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