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学 > 经济其它 >

蔬菜的中远期电子现货交易制度设计

分享到:
作者:管理员。 TAGS:制度,设计,交易,现货,电子,蔬菜,
   内容摘要:我国中远期电子现货市场,作为一种介于期货和现货市场中间的交易机制,在发展过程中,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但也暴露了诸多不足。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蔬菜中远期电子现货交易市场制度的优劣势和这一制度对我国蔬菜市场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中远期市场 发展历程 优越性 制度缺陷 中远期电子现货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阶段—初现形态
  1989年,为了配合物资流通体制改革,原商业部正式规划了河南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等批发中心,交易方式采用计算机撮合方式开展中远期的订单交易,初步具备了中远期电子交易的特征。但是当时的批发市场只是区域性市场,未能组建全国性的电子交易网络,而市场规范也仅为有关部委颁发的一个批发市场管理条例。
  (二)快速发展阶段—数量增加、制度进步
  1998年以后,在各方的大力推动下,河南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等电子交易市场相继转为期货交易所,受此影响,期货市场受到广泛关注与资金投入,电子现货市场的发展一时陷入停滞时期。直到 “十五”计划时期,我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电子现货市场之后,以广西食糖、吉林淀粉等为代表的规范化的中远期电子现货交易市场相继成立。为了与蓬勃发展的形势相适应,在业界人士和学界的相关推动下,我国质检总局于2002年制定了国家标准GB/T18769-2002《大宗商品交易规范》,中远期电子现货交易也开始受到重视。
  (三)调整阶段—困难重重、制度探索
  在中远期电子现货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其兼具现货和期货交易的特征逐步得以体现,现行制度规范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2002版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中采用了每日无负债结算、保证金等期货交易市场也采用的制度。中远期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极其相似,但又不受期货市场政策体制的限制,在市场的自发运作下投机成分逐渐加大,以致出现多起事故。
  中远期电子现货的“准期货痕迹”受到抨击,中远期电子现货交易市场在司法检查行政检查中开始了调整。在如此压力下出台了GB/T18769-2003《大宗商品交易规范》,明确了中远期电子现货为在交易时间维度上有一定延伸的现货交易本质,限定了交易商的资格只允许在现货领域采用,不适用于期货,修改了电子交易业务程序,使之尽可能与现货交易相对应,对标准的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力图与期货交易划清界限。
  而后,在商务部主导下开始了规范进程,并分别于2007年4月16日发布了《商务部关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限期整改有关
[论文网 lunwen.nangxue.com]问题的通知》,以及2008年3月27日通过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征求意见稿》。2010年,由生意社主办,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中国大宗商品研究中心、中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联盟承办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论坛上政企学界一起探讨了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众多问题,并作出了《农产品发展与电子交易市场发展主题报告》。
  中远期电子现货交易市场制度的优越性
  (一)电子盘制度
  电子盘制度有效借鉴了电子商务的方式,通过电子撮合交易,成功降低了买卖双方的搜寻成本,减少了流通环节和流通费用,降低了蔬菜的成本。
  电子交易系统保证了价格的实时显示,对于需求量、供给量、换手率、持仓量等有准确的了解,对于整个的价格流通情况有准确的把握,可以进而考虑是否买卖等合约。
  电子交易系统提供了虚拟交易的可能性,极大地减少了交易费用。在无电子交易时代,如果进行未来期的交割,往往要通过实物抽样检查,甚至是全部实物的运输,而即便是检查合格,往往一个合约也会因为其他因素而不能达成,这时,如果想达成下一个合约,往往需要再寻找买家和卖家,这种实物交易极大地减少了交易达成的可能性,并增加了交易费用。而电子交易系统保证了无运输无检查制度的可能性。当交易市场进行检查合格并保证后,买家和卖家只需在网上通过价格和数量进行蔬菜无差别买卖,这样极大地促进了流通,提高了交易的成功率和成功数量。
  (二)中远期交易制度
  1.“中远期”交割时间—降低期货“门槛”,符合蔬菜时间特点。中远期制度的时间长度介于现货和期货之间,保证了既有现货的短期流通特性,同时具有期货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的特性,这个时间可以称之为“蔬菜”的特属时间。当时间过短,或者进行蔬菜的现货交易时,不但会由于时间过短,无法对交易价格进行预测,即在交易价格下降的情况下无法进行套期保值等减少损失,而且,由于现货交易是无法提前对产量或品种进行预测,当供求出现差别的情况下,现货电子盘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当时间超过半年的情况下,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