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态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是在智力、情绪、意志、气质、性格、态度等心理特征方面健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今社会的功利、浮躁与焦虑,迫切需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 心态,领导干部尤其要率先垂范做出榜样。一、“行己有耻”,坚守人生底线 孔子谆谆教导我们:“行己有耻。”[1] 即一个人出言行事应有知耻之心。“明耻”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人有耻,就给自己划定了行为的界限,也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旦耻感意识在个体内心中生成,那么,他对无耻行为就会产生怨恨自己的负罪感,或者是惧怕谴责的羞耻感。每个人只有具备了这种内在的道德约束机制,才可能自重、自爱、自尊。因此,我们可以说,耻感意识是道德主体内在形成的道德心理堤岸。[2]有了它,才可能用以自警、自省,进而去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境界。 但我们必须承认,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分化和对道德观念的冲击,一些人廉耻意识十分淡薄。有的人不以为官而贪、为吏不廉为耻,不以为商而奸、为富不仁为耻,不以出卖灵魂、出卖肉体为耻,不以见死不救、不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为耻……其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最起码的耻辱感、羞耻心。人无耻,就会无所不为;人无耻,极易无德。知耻,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一种内心标准;知耻,是一种特殊的激励力量,可以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激发个人潜在的自尊和自强,才会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才能真正提高道德水平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廉耻》一文中有两句了不起的判断:一句是,“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另一句是,“士大夫无耻,是谓国耻”。 [3]士大夫是对官僚的旧称谓,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公务员、领导干部。因此,领导干部要做到知耻明辱,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知耻”是为官者思想修养、法纪观念、自控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明耻”才会守住道德底线,珍惜自己的声誉,注重加强修养锻炼,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唯有思想上自律,才会在行为上检点。 底线,就是做人最基本的立身原则,做事最后一道思想防线。守住底线才能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突破了底线,就没有了原则,没有了是非界限,就会“无耻”。人活于世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论文网 lunwen.nangxue.com]这是“境界”。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底线却不能旦夕缺失。守住底线,才能安身立命,维护自尊,获得他人认同。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在谈到做人的底线时说:做人应说真话;想说真话而不能时应该保持沉默;如果外在环境之暴虐使沉默也难以做到时,我们不得不被迫说假话,至少应该不加害于人。多么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做人的底线。人生在世,总有一些基本的东西不能丢弃,比如信仰、道德、良知、人格等。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这些东西,就没有了立身之本,就没有了精神支柱和灵魂。 二、“方如行义,圆如用智”,保持良好心态 心态决定状态。当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有这么几种心态值得警惕:一是“吃点拿点不算么事”的自谅心态使有些人变得麻木。抱着这种心理,思想的防线就打开了缺口。可是一个人贪欲之口一开,就不会满足于小打小闹,很难在诱惑面前止步。“欲善终当慎始”,有些人在面临第一道关口时,也曾犹豫过、心虚过、自责过,但终究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抵制诱惑,而是在下不为例的自我安慰中一步步走向歧路。二是“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享乐心态使有些人放纵自我。贪图安逸必然不思进取,耽于享乐势必养尊处优。三是“别人这样我也这样”的从众心态使有些人随波逐流。别人拿我也拿,别人贪我也贪,哪里还会想到贪欲之害?四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弄权心态使有些人铤而走险。这些都是不良的心态,把握不好,就是“无耻”的开始。 唐代李泌说“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即人的思想行为应该正直不阿,但处事要灵活善于运用智慧。在工作中,坚守“明耻”底线的同时,还要善于沟通,灵活处理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选准工作的新突破口、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内心从容、情绪乐观,工作中就会始终富有朝气,充分发挥才智,就不会过于在意权力地位、担忧前途命运;逢得意事就不会轻浮,遇到误解就不会怨恨,遭受挫折就不会迁怒于人,保持心态和行为合乎社会道德、党纪国法和集体利益要求。 当无力改变环境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