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学院2003级 周美琴 2004年8月3日星期二 一 引言 2004年7月21日至25日,我们资源学院2003级本科生对内蒙古中部进行了为期5天的野外考察实习.在资源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关怀指导下,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充实有意义的实习生活.通过这几天与大自然的充分接触,,我对自然地理学和资源科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 也激发了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的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二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 熟悉自然地理学概况,了解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及水资源等有关知识; 认识内蒙古大草原,了解我国草地资源现状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学兴趣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 2实习路线及内容 时间 路线 实习内容(指导老师) 7月21日 北京-延庆-怀来-宣化-张家口- 张北-太仆寺旗 沿途地形地貌(邹学勇,严平) 燕山山脉-山间盆地-阴山山脉-内蒙古高原坝上-内蒙古高原 7月22日 太仆寺旗示范区与实验基地 土壤风蚀速率的测定(严平) 示范区土壤水分,地温和容重的观测(胡霞,孟祥亮) 植物资源的样方法 (黄永梅) 地形图识别与 GPS定位(刘小平) 7月23日 太仆寺旗-哈巴嘎桑根达-锡林浩特 农户采访 浑善达克沙地(严平,黄永梅,刘小平) 锡林郭勒大草原(严平,黄永梅) 7月24日 锡林浩特 参观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砧子山(严平) 达里诺尔湖 参观万亩高产高效饲草料种植基地 7月25日 沿原路返回 采访当地牧户满兴宝 三实习记录与分析 (一)史老师的授课记录 7月22日,在太旗北师大实验基地,史老师给我们讲了生动的一课. 我们所见的资源可分为三类: 自然资源(植物,森林,河流等) 人为资源(水库,渠道,工厂,道路等) 人力资源(既与自然资源有关又与人为资源有关的资源) 一路经过了两个自然带: 温带半湿润阔叶林(燕山余脉处, 土壤为褐土,主要植被有荆条,酸枣等.) 温带半干旱草原(阴山余脉与内蒙高原交界处, 海拔在1200余米,土壤为草原栗钙土,主要植 被有针茅. ) 四个地理单元 —华北平原,冀北山地(河北北部),内蒙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小腾格里沙地). 任何资源都基于一个地理单元. 自然景观的类型(8种): 山地—低起伏中山(海拔100-200米),高起伏低山(200米以上),波状起伏山地 平原 [论文网 lunwen.nangxue.com]丘陵 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等. 盆地 高原—层状,波状 台地 沙地—流动,固定,半流动半固定沙地 人文景观类型10种 —道路,城镇,乡村,居民点,农田(农场),牧场,林场,厂矿,长城,水库 接着史老师有给我们讲了一些有关资源科学的知识. 资源的本质是稀缺性和差异性.少才珍贵,才有价值.而资源的差异性则由自然条件的供求关系决定; 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问题. 效率:如何将现有资源发挥最大用处 效益:如何从现有资源中获得最多的利益 前者强调Benefit,后者强调Efficiency.是重效率还是效益,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如果是资源短缺,则应考虑如何节约,重复利用稀缺资源,发挥最大效率(如北方的水).如果资源充足,则应考虑效益问题.这些与生态安全系数有关,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注意它的限制性和安全性. 高原和平原的区别.最根本的区别是高原是物质被侵蚀的过程.平原是物质堆积的过程. 南水北调及所涉及的资源调度问题.(贸易手段) (二)分组实验 实验一 土壤风蚀速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1)科学意义:风沙问题,土壤颗粒的起跳,传输和沉积. (2)现实应用意义:防治由于人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风蚀加剧,测定土地持久生产力能容忍的风蚀速度. 实验工具:土样钻,小铲子 实验原理:由于地表中含有放射性示踪元,利用碱金属铯137,它的半衰期为0.12秒,可测出土壤各个高度层的此元素的含量,与已知函数建立关系,便可推算出土壤风蚀速度. 实验二 示范区土壤水分,地温和容重的观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