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管理 > 公共政策 >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设计的“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

分享到:
作者:吴瑕。 TAGS:效率,激励,信息,设计,思想政治,
   机制这一概念,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或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或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即机理)等,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研究领域中,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由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
、内容、手段、方法、环境等综合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个构成要素彼此联系、作用、制约的联结方式,又是通过它们之间的有序组织而实现其预定整体目标的运行方式。探索与社会运行机制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旨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相互衔接、协调运转,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
  对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当前面对新情况、新形势的条件下,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模式沿袭至今从而导致诸多薄弱环节难以迅速、彻底改观的背景下,能否设计以及怎样设计出一个“结构优化、覆盖全面、管理科学、职责明确、关系协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直是我们应该真正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机制设计”及“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理论的应用
  
  “机制设计”是曾经荣获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微观经济经典理论。从研究路径和方法来看,机制设计理论是把社会目标作为已知,试图寻找实现既定社会目标的经济机制。即通过设计博弈的具体形式,在满足参与者各自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使参与者在自利行为下选择的策略的相互作用能够让配置结果与预期目标相一致。机制设计理论通常会涉及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两方面的问题。“信息效率”是关于机制实现既定目标所要求的信息量多少的问题,即机制运行的成本问题。一个良好的机制必然是能以相对低廉的成本来获取收益的。“激励相容”是“机制设计理论”开创人赫尔维茨教授1972年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他将其定义为,如果在给定机制下,如实报告自己的私人信息是参与者的占优策略均衡,那么这个机制就是激励相容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每个参与者按照自利原则制订个人目标,机制实施
[论文网 lunwen.nangxue.com]的客观效果也能达到设计者所要实现的目标。那么,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设计也可以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所提供的新方法和新观点中获有益的启示。
  重视“信息效率”问题是保证我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良性循环的首要条件。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公民道德、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传递过程,它要求所设计的机制只需要较低的信息输入成本。同时,任何一个机制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信息传递,而信息传递无疑也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自然是信息空间的维数越小越好。效率问题一般来说属于经济问题,经济活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虽然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无立竿见影效果的教育活动,我们却不能否认其作用于经济活动从而产生的隐性的社会效益。在这个注重效益的时代,我们必须努力争取以最小的经济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效率”问题,实质上属于质量和效益问题。我们的中央和政府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并非下发了大量文件,下拨了大量专项经费就能使其产生明显实效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新的飞跃,我们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让高校管理者真正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而作为被教育者的大学生如何真正重视自身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这也就涉及到了“机制设计理论”的“激励相容”问题。“机制设计理论”提出的“激励相容”概念是非常深刻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一致是一种常态,每个人在主观上都追求个人利益,按照主观私利行事。“机制设计”理论认为,除非得到好处,否则参与者一般不会真实地显示有关个人的信息。也就是说,除非于己有利,否则参与者一般不会对之兴趣盎然并为之倾尽心血。那么,在制度或规则的设计者不了解所有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他所要掌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所制定的机制能够给每个参与者一个激励,使参与者在最大化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达到了所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